《童年》——一部直击灵魂的成长史诗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这部小说不仅是作者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 年 3 月 28 日-1936 年 6 月 18 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1868 年 3 月 28 日,高尔基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戈罗德镇的一个木匠家庭,4 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0 岁时,高尔基开始独立谋生,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切身体验到下层人民的苦难,在此期间,他发奋读书,开始探求改造社会的真理,1884 年,他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1905 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3 年,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1917 年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写出了《海燕》《母亲》等著名作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创作背景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早在 19 世纪 90 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 1908 年至 1910 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内容简介

小说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1. 阿廖沙的父亲早早去世,母亲则在阿廖沙读完三年级后,改嫁并去世了。于是阿廖沙便去“人间”谋生,在这段时间里,他受尽欺辱、虐待,但他却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
  2. 阿廖沙十一岁时,母亲去世,外祖父也破产了,他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在这期间他与许多优秀的人接触,接受各种教诲,自己也不断地学习,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主题思想

  1. 批判黑暗的社会:小说通过对阿廖沙童年生活的描写,深刻地批判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小说中的外祖父、舅舅等人物形象,都是当时俄国社会丑恶现象的代表,他们贪婪、残忍、自私自利,对阿廖沙和他的家人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2. 赞美善良的人性:尽管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苦难和不幸,但小说中也展现了许多善良的人性,外祖母是阿廖沙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她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她的存在给了阿廖沙无尽的温暖和力量,小说中还描写了一些其他的善良人物,如小茨冈、“好事情”等,他们的存在让阿廖沙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
  3. 强++育的重要性:小说中,外祖母是阿廖沙的启蒙老师,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阿廖沙了解了许多知识和道理,阿廖沙还在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一些教育,这些教育让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人,小说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让人摆脱愚昧和无知,走向光明的未来。
  4. 表达对自由的追求:阿廖沙在童年时期就渴望自由,他不愿意被外祖父和舅舅所束缚,渴望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这种对自由的追求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也成为了阿廖沙不断努力奋斗的动力。

艺术特色

  1. 独特的视角: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阿廖沙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经历,小说也通过阿廖沙的视角,展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2. 细腻的描写:小说中的描写非常细腻,生动地展现了阿廖沙童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非常生动,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小说中对环境的描写也非常细腻,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氛围和环境。
  3. 深刻的寓意:小说通过对阿廖沙童年生活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善良、正义等美好品质的追求,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具有深刻的寓意,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4. 多样的表现手法:小说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比喻等,让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小说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将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和外祖父的生活进行对比,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小说中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说的主题和寓意。

后世影响

  1. 文学价值:《童年》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作品主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动,充满童趣,例如对于阿廖沙父亲这死的一段描写:

    在幽暗的小屋里,我父亲躺在窗下地板上,他穿着白衣裳,身子伸得老长老长的,他的光脚板的脚指头,奇怪地张开着,一双可亲的手安静地放在胸脯上,手指也是弯曲的;他那一对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的和善的面孔发黑,难看地龇着牙吓唬我。

  2. 社会价值:高尔基在《童年》中也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童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通过对阿廖沙童年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善良、正义等美好品质的追求,这部小说不仅是作者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