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刘备率部南撤,在当阳长坂被曹军追上,刘备部众溃散,赵云本是刘备的部将,在混乱中负责保护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儿子刘禅,他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斩杀曹军将领五十余人,终于护送甘夫人和刘禅回到刘备身边,此战之后,赵云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
建安十四年,刘备率军进攻益州,赵云奉命留守荆州,建安十七年,刘备与刘璋决裂,率军进攻成都,赵云与诸葛亮、张飞等人率军从江州溯江而上,攻克江阳、犍为等郡,建安十九年,刘备包围成都,赵云率军在外围作为疑兵,牵制曹军的兵力,建安二十年,刘备夺取益州,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赵云率军在箕谷牵制曹军主力,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任命赵云为镇东将军,同年,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率军伐吴,赵云劝阻刘备,认为此举不妥,但刘备不听,执意出兵,赵云于是率领江州的军队前往永安,为刘备提供支援。
章武二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退回永安,赵云率军前往永安,与刘备会合,东吴大都督陆逊率军追击刘备,企图一举消灭蜀汉,赵云奉命率领骑兵,在永安城外构筑防御工事,抵御东吴军队的进攻,经过数日的激战,赵云成功地击退了东吴军队,保护了刘备的安全。
章武三年,刘备病重,将后事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他任命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并对赵云说:“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赵云涕泣拜谢,不久,刘备病逝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
建兴五年,诸葛亮出兵北伐,赵云奉命率领箕谷疑兵,吸引魏军主力,由于箕谷地形复杂,道路崎岖,赵云的军队在行进中遭遇了魏军的伏击,损失惨重,赵云亲自断后,才得以安全撤退,此战之后,诸葛亮将赵云贬为镇军将军。
建兴七年,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赵云奉命率领偏师出箕谷,进攻郿县,由于蜀军主力在街亭战败,诸葛亮被迫撤军,赵云在撤退途中,遭遇了魏军的追击,他亲自断后,斩杀魏军将领韩德父子五人,蜀军才得以安全撤退,此战之后,赵云病逝于军中,享年七十三岁。
我所创作的小说中,赵云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他没有被封为五虎将,也没有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更没有在箕谷之战中击败魏军,相反,他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军队俘虏,在东吴受尽了++和折磨,他被东吴军队杀害,死状极其凄惨。
在小说中,我将赵云描写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物,他不仅勇猛善战,而且忠诚正直,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为了保护刘备的安全,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他对部下关爱有加,为了鼓舞士气,不惜亲自上阵杀敌,他对百姓仁慈宽厚,为了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不惜与敌军周旋。
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物,却在历史的车轮下被无情地碾压,他的忠诚、勇敢和正直,并没有给他带来应有的回报,反而成为了他的催命符,他的命运,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和悲痛。
在小说的结尾,我让赵云在临死前回忆起了自己的一生,他想起了自己在长坂坡的英勇表现,想起了自己在箕谷之战中的胜利,想起了自己在夷陵之战中的失败,他想起了自己与刘备的君臣之义,想起了自己与部下的兄弟之情,想起了自己与百姓的鱼水之欢,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虽然有过失败和挫折,但也有过辉煌和成就,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虽然有过痛苦和悲伤,但也有过快乐和幸福。
赵云闭上眼睛,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故事,虽然悲伤,但却让人感到无比的敬佩和敬仰。
这就是我所创作的小说《三国之赵云别传》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赵云被虐杀的故事,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它让我们对赵云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和更深刻的感悟。




